清初杭州经方派,高举仲景先师旗帜,处方比较谨慎,投麻、桂、姜、附量小,躲开有毒药物。相继而起,苏州地区伤寒医家对发汗温里之品则退避三舍,投量之少令人咂舌,甚至只用过桥麻黄(麻黄水泡豆卷)、水浸桂枝、漂淡的干姜附子,临床作用丧失大半。将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一两,考证为现今二克,把东汉末年的秤杆,耍成手上的布袋戏。大瓢前辈指出应纠正这一每况愈下,所言一两,要按二钱即6克计算,少了与原量相悖,难见功效。大青龙汤内石膏如鸡卵大,足够目前十进位的一两,约有50克,就是明显例子。陆九芝先生的古今对照表,同实际不符,切勿盲从,防止影响施治成绩。解决类似问题,应研究历史、查寻物证,缺乏真知灼见,拾人牙慧,等于纸上谈兵,最怕邯郸学步,睹奶便呼娘。老朽常守此训,牢记无据不敢妄言。
|